您好,欢迎光临广元政协门户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 时政要闻

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4章)

发布时间:2016-04-14  点击量:3305

 

(2016年3月25日广元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序言

    《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广元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明确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发展指南和重要参考,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广元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关键时期。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宏观环境新变化,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继续实施五大发展战略,适应、把握、引领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加快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市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确立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改革全面深化、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5.43亿元,是2010年的1.88倍,年均增长11.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7个和0.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工业增加值实现244.64亿元、是2010年的2.33倍,年均增长1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40.8亿元、是2010年的2.44倍,年均增长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6.62亿元、是2010年的1.99倍,年均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实现2701.73亿元,是“十一五”累计的2.07倍。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3.8:39.0:37.2优化调整为2015年的16.5:47.2:36.3,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5+2+1”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工业化率达到40.4%,正加速迈进工业化中期阶段。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国际商贸城、万达广场、国贸广场等一批商贸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建成剑门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14个4A级旅游景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初具规模。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现代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新建现代农业园区47个、面积47.6万亩,建成幸福美丽新村935个,“3+5”百亿农业产业稳步壮大。
    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着力“西扩东进南延北拓”,不断拓展中心城市空间,城市骨架显著拉大,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建城区面积达48.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48万人。三江新区、万源新区、大荣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顺利推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强化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四点对接”,以县区驻地镇为代表的重点城镇迅速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重点特色城镇。城镇化率达到40.83%,年均净增1.5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广甘、广陕、广巴、广南、绕城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兰渝铁路广元至重庆段顺利通车,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加快建设。广元机场开通航线5条,广元港开港运行。市域内部交通网络不断提升,枢纽场站建设进展加快。公路总里程达197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2公里,实现100%乡镇、92%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区域性能源供给中心基本形成。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中石化元坝净化厂竣工投产,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不断加强,输油管线、电力供应和天然气管网主干线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苍溪乐园、青川曲河、朝天双峡湖等一批中型水库开工建设,新增蓄引提水能力42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6万亩,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进展顺利。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深化,城市光纤入户工程和无线城市网络系统不断拓展,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覆盖,信息通讯条件极大改善。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55.3%,建成区人均绿地1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2%。低碳广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0%和97.6%,城市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保持在95%以上。国家新能源示范市建设工作有力推进,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成功入列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民生事业显著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628元和8939元、年均增长13.6%和17.2%。扶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四个“三位一体”精准扶贫机制,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0.06万人。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一大批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医疗保障、规范化药品保障、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等四大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不断深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科技投入、创新服务及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被确定为全省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和全省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科普、气象、人防、地方志、档案、保密、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探索出“三园一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路径,“七权同确”、“1+3”农业经营体系等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行业改革进展加快,资源型产品和要素市场改革成效明显,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社会事业以及科技创新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全方面推进,开放型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健全“浙广”、“九广”、市校、厅市等多层次合作机制,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西北地区及川东北经济区域合作,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广元,累计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772.66亿元、是“十一五”累计的3.32倍。累计外派劳务超过1.6万人次。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初步建立,群体性事件和信访总量明显减少。信息网络安全维护机制初步形成,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扎实推进,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减灾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建成。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厚德行广、坚韧自强、创新开元”新时期广元精神形成共识。依法治市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全面完成,“五建五强”群众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平安广元”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理能力逐步提升。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丰硕,良好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发展。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复苏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国际形势更为纷繁复杂。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增速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急需突破,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加速,“四化”融合联动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合作全面提速,经济底部基础进一步夯实跃升。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将为我市“十三五”发展提供宝贵的政策机遇。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技术日趋成熟,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将为广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新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推进,将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兰渝铁路建成通车,我市将迈入“高铁”时代,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区位交通和能源资源优势越加明显,特色产业体系逐渐形成,改革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这将为我市“十三五”时期提供重要的发展基础。
    作为集连片贫困地区、地震重灾区、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四区合一”的典型地区,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是当前我市的基本市情,推动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是:工业经济不大不强,主导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促进投资和消费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转型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面临不升级则迅速萎缩的现实压力,新兴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繁重任务;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小城镇发展缺乏非农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乏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招商引资难度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如期脱贫任务重难度大;人才战略支撑作用不强,干部观念、作风、能力还不完全适应新常态发展需要。
    总体判断,“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抢抓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动力、化解社会矛盾、补齐发展“短板”,科学制定发展路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全市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低碳发展、资源转化、大项目促大发展、城乡统筹五大发展战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做大经济总量规模和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天蓝地绿、百业兴旺、安居乐业、诚信友善、政通人和的“美丽广元、幸福家园”。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十三五”时期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市之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在做大总量中转方式,在扩大增量中调结构,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统筹发展。推动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把工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工业发展效益,完善提升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加快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坚持南向、东向开放的同时,积极实施北向开放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高经济外向度和社会开放水平,拓展合作新空间,构建发展新格局。
    ——始终坚持尚法守制、依法治理。全面实施依法治市方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依法执政行政、公正司法水平;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加快形成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发展为民。把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共同推进,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充分考虑我市未来发展支撑性条件,在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总体目标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目标要求。
    ——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考虑2.5%的价格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现代农业取得更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逐步构建“总量做大、结构趋优、转型加快、创新增强、质量向好”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全面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能源供给中心。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900元以上。2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个贫困县区、73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就业创业稳步扩大,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教育、文化、医疗、社保、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民计民生有效显著改善。
    ——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元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新时期广元精神广泛深入弘扬,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优化,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市新格局。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坚持生态立市,统筹协调人口资源环境要素,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化和绿色化转变,实现低碳、绿色发展。进一步彰显大山大水大森林特点和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森林覆盖率达到56%。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95%以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革红利充分释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获得新突破。各领域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基本形成内外联动、务实高效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力争累计引进到位市外资金2500亿元以上。

第三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工程,着力构建和完善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先导作用,集中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第六节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政学研用协同创新,整合成果、专利、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创新主体间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在人才培养、成果定制、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及参与重大科技专项,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新型研发组织建设。落实企业研发费用计核办法,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者和推动者作用。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围绕国家、省战略导向,对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和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强“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产业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系建设。
    第七节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科研机构、科研中心,加强科技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广元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广元军民融合、旺苍循环经济、昭化新材料、剑阁动物药等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广元机电产业园、广元经开区医药产业园、剑阁新材料产业园、青川新材料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提升发展,积极支持广元机电产业园创建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等。加快建立区域科技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整合生产力促进、知识产权服务、农村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分析测试等科技服务功能。完善广元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广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支持有条件的部门和县区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创新中心+龙头企业+产业金融”平台组合行动,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升广元经开区、利州区创业孵化园创业服务中心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出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农业、林业科研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第八节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结合
    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深化市校合作、厅市会商、海智合作,推行成果定制等合作模式,强化科技与产业、金融、经济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新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办领办企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围绕科技成果的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进四川省技术转移平台广元分平台和四川省分析测试平台广元分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交易和对接活动,促进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交易价格市场化。
    第九节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建立军民融合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规划实施、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以广元机电产业园、塔山湾军民融合产业园、剑阁军民融合产业园为重点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广元国家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建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加强军民科技资源对接服务,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创新“军转民”、“民参军”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完善军民融合服务保障体系,建立“民参军”信息发布平台,争取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生产要素在军民融合产业间的有序流动。推进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和军民融合创新成长型企业,发挥大型军工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发展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新能源汽车、新型锂电池、铝基复合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医药现代化、绢云母深加工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广元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和广元军民融合、旺苍循环经济、剑阁动物药等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创建新型锂电池、粉末冶金材料成型、动物药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广元机电产业园、塔山湾军民融合产业园、剑阁工业园(剑阁军民融合产业园)、长虹工业园等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

第四章 完善创新发展新体制

    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规并证照,简化登记,放开前置条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完善城市公用资产经营管理办法,推进特许经营权市场化。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加快资本、土地、人力资源、金融、技术、产权、中介服务等生产要素体系建设。深化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积极推进能源机制体制创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十一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到2020年实现80%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重大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性产业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积极培育2-3户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龙头企业。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完成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基本建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80%以上的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依法落实董事会对经理层人员的决定权。深化包括集团层面在内的各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优化国有股权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国有资本依法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科学界定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边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力争主板上市实现突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施国有企业分类管理,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十二节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坚持“非禁即入”,加快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等形式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的政府服务机制,强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政策扶持和服务效能。健全民营企业投诉和诉求解决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兼并联合、引入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民营企业集团。鼓励引导家族企业改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健全财务、诚信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鼓励个体工商户升级发展为企业。支持异地企业商会发展,加快广元籍企业异地商会建设。  

    第十三节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以“七权同确”为基础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产权评估等中介服务,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及担保投资。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逐步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范围。有序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工业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培养,完善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政策和机制,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企业与农民群众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十四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推进市、区(县)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构建稳定的财税收入保障体系。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激活存量资金潜力。加强乡镇基本财力保障。转变财政支持改革发展的方式,构建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和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加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审计监督,健全覆盖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保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推进涉税信息共享,积极推进国地税合作办税,健全税收司法保障机制。
    第十五节 深化金融和投融资改革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中小型银行机构,有序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提升县域农村金融支撑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布局,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区域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推进利率合理化、收费规范化、贷款便利化,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和互联网金融,提高风险防范和处置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运用中小企业集合债、私募债、融资租赁、中期票据等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全面推进保险机构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保险在扶贫攻坚、社会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支持做大做强“银会合作”。
    第十六节 深化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
    健全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文化单位、社会文化团体、文化企业的关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创新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市属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化、股份制改造。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培育多元文化市场主体。创新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文化旅游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文化旅游精品生产机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市县统筹整合营销机制。
    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增强对优质生源吸引力。贯彻落实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探索建立市、县区教师管理中心,推进教师“县管校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加大中职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改革,推进中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形成“一校一品”特色。推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完善教育督导,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适当保留农村小学低年级教学点。
    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试点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医保支付等为重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升格为二级医院。完善和全面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办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立医院建设和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新农合筹资增长及费用分担机制,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推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第十七节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稳步推进大部门制,精简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和政府工作机制。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推动政府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精简下放一批投资项目核准和审批权限,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深化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融合规范行政执法体制,探索推行综合执法。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2024  www.zxg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元市委员会 主办  

办公地点:四川省广元市人民路北段9号   联系电话:0839-3262724

ICP备案号:蜀ICP备2020031380号-1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23 号

技术支持:四川程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